李尚卿(1833年—1905年),原名李清志,字子仁,山東乳山人。李尚卿弱冠之年即有文名,可惜屢試不第,直到45歲才考中進士,此后在湖南做知縣、做知府,以清廉為官見載史冊。
李尚卿從小生長在家風嚴謹的家庭中,家族制定的家訓為“人文丕振,乃樹家聲,英華廣萃,式建國勛”,顯示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。后來,經李尚卿倡議,這段家訓作為范字,以輩分排序的方式使李氏后人傳承。
李尚卿天性善良,出仕后忠君愛民、廉潔勤政。他到湖南上任時,母親語重心長地對李尚卿說,要當清官,別當貪官,你的俸祿來自于老百姓,大部分要用于給老百姓辦實事。母親還給他立了個規矩,每年按時派人回家取錢糧,彌補家務開銷的不足,以保清廉。李尚卿謹遵母親教誨,有一年,李尚卿忙于公務,沒有及時派人回家取錢糧,母親生疑,派人前去查問,當了解到實情之后,老人家這才放了心。當地老百姓送給李尚卿“自費縣令”的雅號,可見對他的愛戴。
城步縣城南的官道旁有一處百步巖,形似烏紗帽,名“吞官石”,老百姓盛傳貪贓枉法的官吏走到此處,百步之后就會吐血而亡。李尚卿到城步上任時,從容地從吞官石下走過,百姓一片叫好聲。他在知縣任上勵精圖治,用了不長時間,即扭轉了縣城的治安狀況,以前匪盜橫行,如今夜不閉戶。
后來永定縣治安狀況告急,朝廷急調李尚卿前去。他到任后,降低老百姓打官司的成本,不準差役吃拿卡要,有的差役因撈不到油水而辭職。永定縣出產木炭,歷任知縣每年都要調運木炭數千簍,分送州道上司衙門。李尚卿只給對永定百姓有貢獻的澧州道臺送去四簍,其余的一概不送。他下鄉視察,只吃家常飯,若以酒肉招待,必遭他嚴厲申斥。當時縣官上街,打著肅靜、回避兩塊禁牌,鳴鑼開道,這叫做“官儀”。李尚卿從不講排場、不擺官儀,與百姓親如一家。從永定縣離任時,他只剩下薪俸310串銅錢,除留50串作路費外,其余捐給了育嬰堂并接濟生活困難的差役。百姓趕來送別,帶在身上的那50串銅錢,路上也被他救濟了窮人,真真正正是兩袖清風而去。
李尚卿在邵陽縣任知縣時,有位差官前來辦事,當時正值青黃不接,百姓靠野菜度日。李尚卿也沒有什么好東西招待,差官見桌上只有麥飯和蔥湯,大為不悅,將碗筷掃落在地。李尚卿俯身拾起打碎的飯缽,恭請差官上樓看看。在縣衙樓上,李尚卿指著四周民舍,心情沉重地請他看,在這生火做飯的時候,有幾家在冒炊煙?他即景賦詩一首:“麥飯蔥湯君莫嫌,瓦缽粗碗亦堪憐。請君抬頭四處望,多少人家未生煙?!辈罟僖姞?,汗顏不已,馬上道歉。李尚卿在邵陽縣治績顯著,士民在縣衙前立德政碑,記述他的六大功績:一是巡察民隱,二是操守廉潔,三是儉約奉公,四是民無冤獄,五是事不擾民,六是不徇私情。李尚卿離任時,百姓家家門前擺一盆清水,懸一面明鏡,稱贊他“清如水,明如鏡”。后來士民又立去思碑,濂溪書院山長鄒先舉將頌其功績的詩歌輯錄成《資陽遺愛集》,并刻印發行。“水打狀元洲,清官不久留,要得清官到,除非李蠻?!保@是湖南民間流傳至今的民諺,“李蠻?!笔前傩諏钌星涞淖鸱Q,他為民做主,能頂住壓力并與惡勢力斗爭。
1905年在湘潭任官時,李尚卿被擢升為衡州知府,由于長期辛勞兼感時疫,一代著名清官不幸病逝于上任途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