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記載,孫武帶著自己整理的兵法拜見吳王闔廬,吳王為試驗兵法效果,召集百余名宮女,請孫武指揮演練。孫武“三令五申之”,不料宮女們卻視號令為兒戲,哄堂大笑。孫武“復三令五申”,宮女們又一次大笑。于是,孫武果斷將擔任左右隊長的吳王愛姬處以斬首之刑。此后再次擊鼓傳令,宮女們再不敢視為兒戲了。
成語“三令五申”,即由此而來。盡管只是一次演練,盡管只是一群宮女,盡管吳王派人來講情,孫武卻堅持依令而行、申明約束。因為他明白,法令之堤固于嚴而潰于散,而所謂的“嚴”,關鍵就在于“無差別對待”。如果有人肆無忌憚地凌駕于法令之上,就會出現“上令既廢,以居則亂,以戰則敗”的局面。
自孫武斬吳王愛姬的“千古一刀”之后,還有司馬穰苴斬殺齊景公的寵臣莊賈。由此觀之,令出必行、違令必究,不徇私情、不打折扣,才能起到強烈震懾效果,維護法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。事實也證明,這種“法令一出,吏士無違”的鮮明導向,為孫武所在的吳國、司馬穰苴所在的齊國走向強盛,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應當承認,不徇私情、堅決執行法令,是需要很大勇氣和魄力的。諸葛亮自貶三等、岳飛杖責岳云、鄭成功毅然斬叔……正因為他們敢于板起臉來、狠下心來作出示范,不僅增強了法令的權威性,也樹立起自身的剛正形象,最終成就了不凡的事業。
令出必行是常理,但自古至今,有令不行之人一直存在。《明史·宣宗本紀》記載,明宣宗為減輕百姓負擔,下詔要求對所有的官田收稅時“十減其三”。然而對這道詔令,“戶部皆不行”,導致宣宗大怒,重申“自今令在必行,毋有所遏”。毛澤東同志讀了這段后寫下批語:“今猶存此弊?!彼€曾在一篇黨內通訊中批評一些不服從命令的中層干部:“上面的指示不合他們胃口的,他們即陽奉陰違,或者簡直置之不理”“下情不能上達,上情不能下達,危險之至”。
時至今日,這個“危險之至”的問題仍然不容小覷。對黨中央的三令五申,仍有少數黨員干部視若無睹、充耳不聞。有的搞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,有的搞斷章取義、擅做取舍,有的表態多調門高、行動少落實差……凡此種種,讓中央的一些決策部署難以落地,不僅阻礙了事業發展,也損害了黨的形象。
法規制度的生命力,歸根結底在于執行。新修訂的《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》第十九條明確規定,對黨中央、上級黨組織三令五申的指示要求,不執行或者執行不力的,應當從重或者加重問責。這也再次棒喝那些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的人,該醒醒了!
執行力的提升,離不開每名黨員干部的自覺踐行。只有增強等不起的緊迫感、慢不得的危機感、坐不住的責任感,拿出令出行隨、毋有所遏的實際行動,認真執行每一項政策、積極做好每一項工作,才能在新時代交出自己的合格答卷。